厦门日报讯(记者 林露虹)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1位,园区聚集各类企业25000多家,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项目62个——这里是厦门火炬高新区,首批国家级高新区,厦门创新驱动的主引擎。亮眼的数据不禁让人好奇,厦门火炬高新区吸引力何在?
应改革开放浪潮而生,“开放”和“创新”是时代赋予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重要命题。不妨让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个体,透过跨国企业ABB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成长故事,解读“高新密码”。
火炬敞开大门 厚植投资沃土
ABB落子“安家” 大家庭增至6家企业
1991年,厦门火炬高新区获批首批国家级高新区。这是国家“火炬计划”播撒在厦门经济特区的“火种”,厦门火炬高新区由此扛起“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”的大旗,成为“特区的特区”。
对于刚起步的厦门火炬高新区而言,敞开大门吸引外商投资尤为重要。就在这时,恰逢总部位于瑞士的跨国企业ABB来厦门投资,厦门火炬高新区优越的政策、强烈的合作意愿,让ABB下定决心在此“安家”。一段“双向奔赴”就此拉开序幕——1992年,ABB在厦门火炬园设立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,这也是ABB在华发展的起点。
据《厦门日报》报道,1994年,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就超过1.5亿元,生产的高技术产品被国家重点工程采用。1995年,ABB再度投资4000多万美元,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中国第一个ABB工业区,使之成为ABB集团在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。此后,ABB又陆续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落子,大家庭成员增至6家企业。
ABB“用脚投票”的背后,是厦门火炬高新区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。“依托‘小政府、大服务’的机制,高新区用好‘政策+服务’组合拳,为企业量身定制各类服务方案,做到‘有求必应、无事不扰’。”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,在对接和服务ABB这样的大企业的过程中,火炬高新区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服务机制,帮助企业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。对于火炬高新区来说,吸引跨国高科技企业在当地投资布局,不仅创造就业、提升产业能级,更有助于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。
火炬跨岛发展 打开产业新天地
ABB迁至翔安 投建42.5万平方米基地
2015年,紧随厦门火炬高新区“跨岛发展”“一区多园”的步伐,ABB下定决心彻底搬出厦门本岛,在火炬(翔安)产业中心投建ABB厦门工业中心。3年后,这座占地42.5万平方米的基地正式运营。
“这次搬迁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展,也是整体产业的升级。”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剑波于2000年加入ABB,说起ABB从岛内到岛外,他感触颇深,“从1家到6家,再把这6家整合在一起。ABB厦门工业中心整合了ABB从研发、制造、工程到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业务,并涵盖ABB中国供应链管理等职能部门。”
ABB厦门工业中心所处的火炬(翔安)产业区,是厦门跨岛发展恢弘篇章中的重要一页。200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,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大到13.75平方公里。8月,火炬(翔安)产业区通用厂房开工,厦门的产业发展豁然打开新天地。
三十多载携手并进。如今,ABB厦门工业中心是ABB全球最大、最先进的制造基地,而厦门火炬高新区也成为厦门科技创新的高地,聚集各类企业25000多家,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。
“ABB扎根厦门,并借由厦门火炬高新区的腾飞,享受到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成果。”在蔡剑波看来,改革开放带来的广阔机遇,以及厦门火炬高新区开放的营商环境、和谐的政企互动,为ABB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火炬延链强链 打造产业集群
ABB服务全球市场 零部件95%以上本土化
临近年末,ABB厦门工业中心一片忙碌。在ABB中压开关柜机器人装配自动生产线上,多台“手眼协调”的机器人密切配合。相较传统生产线,这条机器人装配线减少了30%的人力,并使交付能力提升了50%。
“我们用中国制造、中国创造以及项目管理能力,服务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。”蔡剑波介绍说,ABB厦门工业中心已实现零部件生产95%以上本土化,并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、创新链。
“智”造加速跑的同时,ABB厦门工业中心还朝着低碳目标迈进,通过“源—网—荷—储”一体化,使整座园区清洁能源利用率达50%,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.34万吨。“从发电端到用电端,ABB在清洁能源利用、能源效率优化、电气化率提升等方面深入探索和实践,致力为客户提供可复制、可扩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。”蔡剑波说。
龙头企业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“乘数效应”。多年来,火炬高新区以ABB这一龙头企业为抓手,按照“大项目—产业链—产业集群”的路径,推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加速聚集,形成本地供应链配套圈,打造敏捷的响应能力。
如今,电力电器产业已成为火炬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。园区拥有ABB、施耐德、华电开关、许继电力、明翰电气等一批代表企业,形成了从低压、中压到高压,从元器件、成套设备制造到专业化工艺加工,集研发、制造、销售于一体,上下游紧密关联、产品功能互补、资源互补的产业集群。